欢迎进入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解放日报》头版刊载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撰文:让绿色成为最动人底色最温暖亮色

2020-8-6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的“五个人人”目标,每一个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实现“五个人人”,生态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人民城市品质的成色。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向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人在城市中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这就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同时,勇于承担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当前,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深化环评改革、优化环保执法监管方式和加强生态修复,为经济发展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做好污染排放的减法和环境容量的加法。同时,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人工智能、5G等产业融合,加快形成新业态、新动能。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为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环境政策工具的制度供给,拉动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也是实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交账”年。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总要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契机,推动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再加力、再深化、再提升,对着任务书和时间表,逐项分解落实,逐件对账销号,确保各类考核指标和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不断增进人民群众民生福祉。

生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陶冶情操,价值引领方向和行动。建设人民城市的生态文化,要紧密结合超大城市社会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的特点,共同推进节能环保、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共同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生活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引领生态文化新风尚,厚植人民城市生态文化内涵,营造人人关心、重视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

生态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上海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和重点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乃至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借鉴,回答好超大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命题,从环境治理角度努力为讲好城市治理中国故事,为世界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上海样本、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作出贡献。

生态环境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越大,风险点越多,固守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必然要以系统性的思维,全周期的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防范风险贯穿到生态环保工作全过程。严格环境风险预警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处置和管控、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放、核与辐射安全等日常管控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管理,深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加强智慧监测管控能力建设,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各级党政机关要主动跨前一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应“五个人人”目标,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作为谋划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落脚点,奋力建设人人都有成就感、参与感、品质感、温暖感、归属感的生态之城,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底色、最温暖亮色。  

作者:程鹏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上海环境